在市場經濟中,股份制公司是很能體現(xiàn)統(tǒng)率型主管的形式,這可以從它的成立過程看出來:
首先,成立服份制公司的前提是有這個必要。
企業(yè)家在判定這個必要性(有利益可言)后,于是就發(fā)行股票,籌集資金,設立股份公司。
然后股東們聚集在一起,選出董事。
董事們再商談,選出經理人員。
經理人員負責經營,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職責,然后招聘和統(tǒng)率員工,使這個股份公司運轉起來,并達到最佳的經營效果。
在這個過程中,如果經理人員對于經營前景沒有信心的話,就可以辭職,如果覺得下屬沒有必要再用,也可以將其解聘。在因經營狀況不佳而無法按事先的約定給付職工薪金的情況下,可以提出修訂原先的約定,如此一來,一些人可能會因此而辭職不干。作為經理人員對此要么將留下的人組織起來,繼續(xù)進行經營活動,要么重新招聘員工。
而對于員工來說,他的想法會非常簡單和實際,即如果能夠得到期待的薪金就就職,如果不能的話,或者有其他薪金更好的地方的話,也可以隨自己的意思去職。
作為董事會議,如果覺得企業(yè)已無存在的價值可以辭任,或者向股東大會提議解散公司,股東在損失相當?shù)某鲑Y額后就可以解散公司。
以上是西方商法的理論。但是依據西方若干倒閉公司再建的情況來看的話,筆者個人認為這種理論與實際的狀況有比較大的差異。公司的倒閉并不像理論上這么簡單,它對于社會和個人的損失都非常大,大到往往無法測知。
第一,有許多的主管和員工都靠公司吃飯生活,如果隨便讓這些人及其家人的生活來源斷絕的話,其社會影響是難以估量的。
第二,與公司有業(yè)務往來的客戶會受到極大的損害,特別是許多小客戶很可能會由于公司的破產而跟著倒閉。對于這些小客戶來說,一旦物資的買進和制品的賣出斷了來源,就很難繼續(xù)維持下去,而要建立新的買進賣出關系則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例如有一家世界著名的汽車公司,就是因為小指大的點火插頭的制造商倒閉,最后只好停止制造的生產線了。
第三,社會也會受到損害。一個城市內的小公司,如果倒閉的話,市內的商店攤販都會受到影響,導致許多社會問題。
基于以上幾個原因,作為股份公司的經理人員就必須擔負起使公司存續(xù);使員工維持生活,使社會不產生問題的重責。在公司處于某種危機的時候,經理人員必須力排眾議,當機立斷,也就是說,經理人員必須要有強行推行某些不受歡迎的措施的膽識和魄力,或者強迫員工做某些事。如果經理人員只是一味尊重員工的意愿的話,就很難有成效地開展工作了。
具有膽識和魄力的企業(yè)經理人員,通常都期望主管是有主見的統(tǒng)率者,而絕不是只依據下屬的意見行事的人。
交響樂的指揮也是同樣的道理。指揮者大可以表現(xiàn)出優(yōu)美的姿勢,但對于指揮棒的揮動則必須遵守程式的規(guī)定,不然的話,就會造成演奏中節(jié)奏和旋律的大亂。
企業(yè)是種組織,它所進行的是有組織的活動,因此也必須講求紀律,作為企業(yè)的主管與觀光團的主管不同,必須表現(xiàn)出嚴格的統(tǒng)率力,才能有效地開展工作。